
如今,一个颠覆性的力量组合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强大的055型驱逐舰,与携带具备超远射程和极致速度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
这柄“杀手锏”被视为对航空母舰编队最具威胁的武器之一,直击航母战斗群的核心痛点。
在如此新锐且高效的反介入力量面前,曾被视为海上战略基石的航母,其生存与作战方式,将面临怎样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演变?
要理解这场潜在的变革,得先掰扯掰扯鹰击-21这枚导弹到底有多“邪乎”。它不是你常见的那种反舰导弹,而是被冠以“航母杀手”之名的狠角色。
根据外界披露的信息,这枚导弹据说拥有长达1500公里的打击范围,而且飞行速度能飙到骇人的10倍音速以上,也就是超过10马赫。
这两个数字摆在一起,画面感就出来了:一艘搭载鹰击-21的055大驱,可能在距离你1000多公里开外的地方,优哉游哉地按下发射按钮,而此时,你航母上的舰载机或许刚刚飞到其作战半径的边缘地带。
传统的海战逻辑里,航母战斗群的核心打击力来源于它的舰载机。比如美军的F/A-18“大黄蜂”,其标准的作战半径大概在七八百公里,即便是经过改进、增加了航程的型号,最多也就够到1000到1200公里左右。
这也就勉强摸到了鹰击-21的射程边儿。更要命的是速度对比:舰载战斗机通常是2马赫上下的飞行速度,而鹰击-21是以10马赫的尖叫突防而来。
想想看,一枚以10马赫飞行的导弹,在目标舰队上空的拦截窗口期会有多短?留给防御系统反应的时间,几乎是以秒计算,防御难度呈指数级爆炸。
过去的海战剧本是这样的:你的航母派出飞机,穿透对方的舰艇防空网,然后投下炸弹或者发射反舰导弹。这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
而鹰击-21的出现,似乎彻底颠覆了这场戏的主角位置。现在,攻击方可以舒舒服服地待在远超你舰载机够得着的安全距离之外,从容地发起攻击。
这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态势:理论上,“你够不着我,但我能打到你”。这无疑是对过去几十年里,以航母作为海上力量投送和攻防绝对核心的模式,敲响了一记警钟。
它让在特定海域挑战现有海上霸权,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拥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这种不对称的优势,是极具颠覆性的。
除了射程和速度带来的战术优势,这种新型组合在成本和火力投射方式上,也展现出独特的性价比。
建造和维持一个由核动力航母、多艘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以及大量补给舰组成的战斗群,那绝对是天文数字的开销,只有极少数国家能玩得起这种“大国游戏”。而一艘055型驱逐舰,虽然它也是海军里的顶尖装备,但其单舰的建造和全寿期运行成本,相比航母战斗群来说,那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然而,论瞬间的导弹投送能力,055型驱逐舰可一点不含糊。它拥有的多达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导弹仓库,可以混装各种导弹——防空的、反舰的、反潜的、对陆攻击的。
如果单纯计算它在短时间内能向敌方水面舰艇倾泻的反舰导弹数量和密度,那绝对是一场让任何现有水面舰队都头皮发麻的饱和攻击。
这不禁让人想起蒸汽时代末期,“巨舰大炮”作为主宰者,最终在航空兵兴起面前逐渐褪去光环。难道高超音速导弹,也会让曾经定义海战的航空母舰面临类似的历史宿命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055大驱配鹰击-21如此犀利,为何中国还要砸重金、花大力气去发展航空母舰呢?难道航母真的要像战列舰那样,谢幕退场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海军的使命,从来就不只是一场痛快淋漓的海上对决那么单一。海军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而国家利益触及的维度远不止海平面上的敌人。
首先,航母是国家战略投送能力的晴雨表和象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仅要能在自己家门口击退敌人,更要能将国家的力量和影响力,触及到万里之外的远洋,对潜在对手的本土甚至纵深目标构成长期的、持续的威慑,并在需要时进行精确的空中打击。
在航母问世之前,是战列舰用巨炮轰击海岸线。有了航母之后,舰载机可以带着炸弹和导弹,深入内陆数百公里执行任务。历次局部冲突都证明,航母战斗群是实施远程对陆打击、实施空中封锁和支援的重要力量。
中国海军目前的核心任务或许聚焦于家门口的防御,确保不被封锁。但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全球拓展,保护海外利益、甚至具备对远离本土区域进行有效干预和打击的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方面,航母及其舰载航空联队所提供的持续、灵活、大范围的空中打击能力,是目前任何驱逐舰都无法替代的。所以说,055+鹰击-21是解决当前突出威胁的“破门锤”,而航母则是着眼于未来、事关国家全球战略的“压舱石”。
其次,在现代海战日益体系化的今天,航母依然是舰队不可或缺的区域防空心脏。没错,鹰击-21这枚导弹很厉害,但它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
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电多维度的体系对抗,除了来自水面的威胁,来自空中的威胁同样致命,特别是那些可能携带远程空射反舰导弹的大型轰炸机或攻击机。
比如,一些国家的战略轰炸机,其作战半径可能远达三四千公里,它们携带的空射反舰导弹射程也能达到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这意味着,这些威胁平台可以在你的舰队自身携带的防空导弹或者近防炮的有效射程之外,就从容地发射它们的致命武器。
要应对这种所谓的“防区外打击”,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坐等导弹飞到眼前再去拦截,而是“前出”迎敌,把威胁消灭在它能够发起攻击之前。
这就需要大量的、具备高性能的舰载战斗机,在预警机的引导下,到距离舰队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空域去拦截那些试图靠近并发射导弹的敌方飞机。这种远离舰队主体的“攻势防空”或者叫“前沿拦截”能力,是仅仅依靠水面舰艇自身防空系统难以实现的。
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F-14“雄猫”战斗机,最主要的设计任务之一,就是依靠其强大的雷达和远程“不死鸟”导弹,远距离拦截苏联的图-22M“逆火”这类超音速轰炸机,保护航母战斗群的安全。
如今,中国海军大力发展歼-15甚至像歼-35这样的新一代舰载战斗机,建设强大的舰载预警机部队,正是为了构建这种覆盖数百公里范围的舰队区域防空网络。
确保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下,能够有效拒止甚至摧毁来袭的空中威胁,为整个航母编队以及它所护卫的海域,撑起一把滴水不漏的空中“保护伞”。这种功能,也是055大驱单凭自身能力无法承担的。
所以你看,055型驱逐舰与鹰击-21的组合,毫无疑问是极具战术价值和震撼力的。它赋予了中国海军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对潜在的强劲对手施加巨大压力的能力,是一种高效的“非对称”作战工具。
但这块“盾”再锋利,也无法取代航母在更广阔领域内的战略价值。航母在力量投送、持续对陆打击、以及构建舰队区域防空体系这几个方面的核心作用,至今无人能替。
可以预见,未来的海战形态,不会是某一种武器或某一个平台说了算,而更像是一场由多种作战平台、多种武器系统紧密协同、高度融合的“交响乐”。